「氣象局」表示,週四(8日)東北季風增強,週五、週六(9日、10日)東北季風影響,北臺灣天氣轉涼;而這波水氣較多,北部、東半部及中南部山區都有下雨機會,中南部平地雲量也增多。
彭啟明在臉書指出,東北風的勢力仍強,預計這一兩周大致都還是東北風主導的天氣型態,還是看不到有較大降雨的機會,以較長期的4月份預測來看,降雨偏少機會相當高,甚至到5月中下旬梅雨來之前,降雨都是偏少的趨勢,可能要到6月才逐步趨向正常,這對臺灣西半部的旱象不樂觀。
彭啟明說,當梅雨或西南季風啟動後,有機會有些午後雷陣雨發展,但缺水的壓力與急迫性會越來越強。尤其是限水後衍生的各種問題、生活不便才會真正有感,通常是非常不習慣的。
昨日(7日)東北既非稍微減弱,使得台灣各地天氣大致穩定,僅花東地區、屏東地區及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降雨。然而今天(8日)下半天起東北季風增強、水氣逐漸增強,使得全台各地都有降雨機率,甚至部分地區更有機會出現局部大雨!
示意圖/翻攝自聯合新聞網根據ETtoday報導,中央氣象局指出,8日下午東北季風增強。由於這波水氣偏多,北部、東半部、屏東及中南部山區降雨都有機會提高,而其中像是北海岸及宜蘭地區降雨比較明顯,入夜後更是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因此也非常貼心地提醒民眾,外出時記得攜帶雨具備用。
示意圖/翻攝自自由時報而氣溫的部分,冷空氣在下半天才會逐漸影響,因此溫度上的變化不會太大。各地低溫約18至22度,而高溫北部及東半部約23至25度,中南部約26、27度。
對此中央氣象局預報員林定宜也表示,這波東北季風帶來的低溫18、19度,水氣以今晚到週五最多,週五北部、東半部和中南部山區及屏東有降雨機率,而週六則是大臺北和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午後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但由於中南部山區的雨較為局部,帶來的雨量可能不會很多,要解決旱象不是很容易。
歷史資料圖/翻攝自中央廣播電台另外林定宜也表示,周日、下週一東北季風減弱,直至下週二、下週三鋒面通過加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東半部及中南部山區的降雨機率才會提高,目前預估低溫為17度。至於未來下週是否有颱風的生成,他也分析,模式在一周後做出來的颱風,常常不一定正確,還要持續觀察。
歷史資料圖/翻攝自今日新聞而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也提到,根據最新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也表示雖然此波鋒面在迎風面的降雨雖較前波明顯許多,但可能還是無法紓解背風面桃園以南的旱情...
歷史資料圖/翻攝自自由時報吳德榮表示,今天下午鋒面報到後將使得北台轉涼、其他地區的氣溫稍降,並有諸多地區出現短暫零星陣雨的機會,直到週六下午起北部漸好轉、氣溫回升,東半部及山區有局部短暫雨,而周日至下週二白天西半部晴時多雲、氣溫續升,東半部及山區午後仍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
圖/翻攝自ETtoday,下同下週二晚至下週三,則會有另一波鋒面影響,北部及東半部轉有雨,中南部山區亦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北台轉涼,其他地區氣溫稍降。
至於未來一週是否會生成颱風,吳德榮根據最新歐美模式10天的模擬顯示分析,西北太平洋有颱風生成的機率,但位置、強度差異皆甚大。而且因為科技的極限,模式模擬10天的位置誤差常超過1000公里,因此若依據不確定如此大的資料去談論台灣是否會收到什麼樣的影響,最後也只是枉然。
最後吳德榮也表示,自1958年起至2020年,僅有43個的「4月颱」生成,其中4個曾發布警報。而氣象局的「颱風百問」資料也顯示,自1911年至2020年的百年間,只有1個4月颱符合侵台定義,因此以氣候統計而言,4月颱侵台機率(1%)極低。加上目前資料有這麼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更需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