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世界,中國的年輕一代的女人,不說社會地位吧,光說家庭地位,應該是全球最高的之一。
如果這個描述不夠準確,那麼把范圍在縮小一點——中國的獨生女。
不誇張地說,中國的獨生女,是人類歷史上最特殊的一代。這個群體的人,跟別的時代的人、跟同時代有兄弟姐妹的人都不一樣。
她們是獨生,但未必獨立。
在獨生女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極端的行為模式,比如她們特別博愛,極具同情心,有時候甚至是特別「聖母」,看到流浪的小貓小狗都要流淚心疼;另一方面,她們有時候又比較刻薄,缺乏同理心。比如看到有人吃苦受罪她們又漠不關心,她們不會想別人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被人應該怎麼樣——因為她們沒有跟兄弟姐妹共處的經歷——既沒有兄弟姐妹爭奪玩具、爭奪食物的惡的一面;也沒有跟兄弟姐妹共同分享、共同承擔、互相理解的一面——總之,她們很特殊。
當然,這不是她們的錯,這也不是什麼錯——歷史條件塑造了她們,家庭環境塑造了她們。
獨生子女的政策,當初提出來,可能是一個頗為無奈的政策——人口太多,資源有限,養不活怎麼辦?但它還是被提出來了。
它有積極的一面,當然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的一面是,中國本來是一個男女嚴重不平等的國家,是一個男人掌握絕對話語權、掌握絕對資源的社會,因為獨生子女的政策,短短十幾年就把其他國家可能需要花上百年都解決不了的性別平等問題給解決了。
以前生三四個甚至七八個,兒子上學、兒子享受最好的東西,女兒都沒法受教育、吃的穿的玩的都不如哥哥弟弟——但因為只能生一個,沒辦法,於是女兒就成了集萬千寵愛於一生的人。
而且又因為是女兒,男權社會奉行的「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於是,有些獨生女,就變成了任性甚至霸道、耐性差甚至脾氣暴躁、抗擊打能力弱甚至不堪一擊的人。
在家裡,打不得罵不得,還要哄著——這樣的人格,直到成了女朋友、成了妻子、成了母親都沒有得到改善——這可能是獨生子女不太好的的一面。
(當然,獨生子甚至是別的人也有一樣的問題,只是在大的歷史環境下,獨生女相比獨生子和別人,女性相比男性,是一個更為尖銳的問題,並非我個人對獨生女有什麼偏見。這是一篇針對群體的文章,不是針對個體的,所以不要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就忽略問題的存在)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背景下,女孩逐漸長成了一個任性、玻璃心、脾氣大的人,年少的時候,父母包容你,爺爺奶奶都寵你;你年輕的時候,你男朋友可能還會遷就你;你剛結婚的時候,你丈夫可能還會包容你。
但是——衣衫薄歲月長,人心本身就是很涼薄的,沒有哪個男人或者女人,能夠經得起長時間的摧殘和折磨——而一個人控制不好自己的性情和脾氣,對於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家庭來講,往往就是一種摧殘和折磨。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脾氣不好,也經常為自己情緒失控而沮喪的人,也不要自責——這本質上不怪你,你能成為現在的你,很多時候都不是你能決定的。
但如果你願意改善自己,從外部來講,你會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人;從內部來講,你會成為一個更平和、更豁達的人。
豁達的人和火大的人,很顯然前者要更幸福一些。
所以,我們不妨聽聽舒淇曾經說的一段話:
「年輕的時候,你脾氣不好,叫任性,很多人都會原諒你,但是經過歲月慢慢地沉澱,你脾氣再不好,那就叫霸道和耍脾氣了,人家就會覺得你討厭,就會遠離你了。所以,經過歲月的琢磨,你要讓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平靜。」
可能有人還是會不屑一顧,「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要做真實的自己,我為什麼要去討好別人?我爸媽給我這條命不是用來受誰的委屈的,我。。」
變得從容、變得豁達、變得更理性、變得更就事論事、變得更積極主動、變得更收斂脾氣,這些東西不等於討好別人、不等於窩囊、不等於委屈——這是你在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像,當你回想起曾經的自己,你曾經為一件小小的事而大發雷霆——但現在的你,不再為曾經的那種小事而大發雷霆了,是不是活得更舒服了一些呢?
溫柔是形容人最美好的詞,當然,不論男女,溫柔都是最甜美的詞,而且,溫柔往往帶著通透。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其實也可以說——人的一切憤怒,本質上也都是因為自己無能而痛苦。
你發脾氣,其實你自己也痛苦;你痛苦,一方面確實因為事不如意,而更重要的——這也是無能的一種表現。
所以,成年人,駕馭好自己的性情和脾氣,真的很重要——不要等到中年、老年了,還是一副討人厭的樣子。